一切以金錢衝量的香港傳媒

翊君/時事評論員

有獎金便要買樓?在萬眾矚目的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香港選手江旻憓以其精湛的技藝和非凡的毅力,在女子重劍個人決賽中摘得桂冠,不僅為香港體育界贏得了榮譽,更在全球體育迷中樹立了榜樣。然而,賽後關於她獎金用途的報道,卻引發了一場關於價值觀的深度討論。

話說贏得奧運金牌後,傳媒已飛快地幫這位女神算了一算,由於她至少能取得600萬港元以上獎金,於是部分媒體幫她「規劃」,按她的接近千萬獎金能買那裡那裡的住宅,又說那裡那裡有潛力又宜居云云。若不太注意和留心的話,還以為江旻憓向記者們透露自己的置業計劃,或成為地產發展商的代言人。

但事實卻是,江旻憓透露計劃將部分600萬港元冠軍獎金設立一個非牟利慈善基金,用於協助弱勢社群並推廣體育運動,這一決定無疑展現了其高尚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相比之下,香港媒體不斷將獎金數目與購買住房掛鉤,無疑暴露了一種過分重視商業和金錢價值,忽視人文精神的社會現象。

事實上,江旻憓對弱勢社群並非新鮮事,幾年前她成為本地一個非牟利慈善機構的大使,親力親為派發物資予單親家庭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以微笑及愛心關懷社會。同時,她推廣體育運動的計劃,更是將個人的成功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體現了體育精神的深遠意義。

在奧運金牌的光環下,江旻憓並未忘記那些在社會邊緣掙扎的人群,選擇用獎金的一部分來幫助他們,這不僅是物質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反觀香港媒體的報道,卻似乎陷入了一種金錢至上的怪圈﹐他們熱衷於將運動員的獎金與購房等商業行為掛鉤,卻忽略了這些獎金背後所承載的榮譽與責任。這種報道方式,不僅缺乏對運動員個人努力的尊重,更忽視了體育精神中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

運動員的成功,不僅僅是個人榮譽的體現,更是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彰顯。將他們的成就簡單地還原為金錢數額,無疑是對這一精神價值的極大貶損。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