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的裂齒魚類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6月23日透露,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江蘇和安徽交界的距今約2.49億年灰岩結核地層中,研究發現一種新的裂齒魚類,將其命名為「吳氏三疊魚」。
徐光輝研究員當天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説,裂齒魚科是基幹新鰭魚類的一支,主要生活於三疊紀的古特提斯洋。在早三疊世時期,裂齒魚科以三疊魚屬為典型代表,該屬此前兩個已知物種包括貴州的優雅三疊魚和非洲的馬達加斯加三疊魚,兩者生活時代距今均約2.5億年。
吳氏三疊魚標準體長約11厘米,是一種較小型的海洋肉食性魚類。此次研究共發現6塊化石標本,其中4塊産自於江蘇句容青山、2塊産自於安徽巢湖馬家山,它們都以結核的形式保存。在中生代海洋中,灰岩結核包裹著魚化石是一個有趣而又常見的自然現象。在生物地層上,這些含魚化石的結核位於距今約2.49億年的地層,代表三疊魚屬出現的最高層位(也即最年輕時期)。
吳氏三疊魚具有三疊魚屬的共近裔特徵,包括一塊噴水骨、38-41列側線鱗、尾鰭軸上鰭條不超過3條,同時,它又以一些自近裔特徵與馬達加斯加三疊魚和優雅三疊魚相區別,如主鰓蓋骨和下鰓蓋骨水平接觸、鱗片光滑並且後緣無鋸齒。此外,吳氏三疊魚與揚子似裂齒魚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的頂骨與膜質翼耳骨癒合,側線鱗多達50列。
根據新種吳氏三疊魚與其他裂齒魚科魚類的詳細比較,徐光輝等在本次研究中修訂了三疊魚屬及裂齒魚科的鑒定特徵,認為此前研究歸類的江蘇裂齒魚實際是揚子似裂齒魚的晚出異名。根據分支系統學的研究,他們通過重新研究厘定裂齒魚科與其他新鰭魚類幹群的系統發育關係,摒棄了疣齒魚科是裂齒魚目成員的觀點,將其歸入新建立的疣齒魚目。
這項古魚化石重要發現研究成果論文由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徐光輝研究員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貴州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浙江自然博物院等單位的合作者共同完成,近日在專業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學報》在線發表,為研究裂齒魚類的早期演化和分類提供了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