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空神器在港展示 三噸返回艙最吸睛

太空生活是怎樣一回事?每次回歸地球、穿越大氣層又有什麼經歷?這些鮮為人知的太空科普,都在今日(1日)起對外開放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展」上一一揭秘。香港科學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昨天舉行傳媒預覽,展出約30 組展品,重點展品包括重達3噸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艙內航天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模型,航天員給香港學生的回信等。當中最有趣是太空生活用品展出,充分展現航天員在無重特殊環境下,處處舉步維艱,靠驚人毅力適應,簡單如解決「人有三急」,也要經過多重步驟,太空食品也與眾不同。
載人航天是人類歷史上最複雜的系統工程之一,涉及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幾代中國航天人用了整整三十年,終於完成「三步走」戰略任務,建成自主建造、獨立運行的天宮太空站。
為展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豐碩成果,以及啟發青年一代對航天科技的興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展」昨天舉行開幕典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團長林西強率領一眾航天員,與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方建明,解放軍駐港部隊副司令員鄭國躍等出席。
展覽將由今日起至明年2月18日對外開放。展覽分為兩大展區,位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展區以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為主軸,而香港科學館的展區則展示工程方面的成就,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兩大展區展出近30 組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提供的展品。香港科學館總館長李為君昨日介紹,航天發展不只有關科技的事,亦離不開歷史發展,希望通過兩個展覽全面展示國家航天工程的發展。「過去在港舉行的航天展大概只有15天,但這次展期長達兩個半月,預計能吸引26萬人次參觀。」
香港科學館館長(展覽更新)殷翠荷介紹,是次展出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實體和神舟十號「艙內航天服」是本次兩大重點展品。其中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艙實體,正是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及葉光富在執行航天任務時搭載返回地球的座艙。
李為君提醒,觀眾特別需要留意的是,在該返回艙的表面有着大片被燒焦的痕跡,他解釋:「當返回艙從太空下降,返回艙便開始進入大氣層,這是一個兇險的過程,返回艙以7.9千米每秒進入大氣層,會與大氣產生劇烈摩擦,這種摩擦會使返回艙表面溫度飆升至2,000攝氏度,故外表會被燒得焦黑。」李為君表示,航天員的發射段和返回段是最驚險的兩大環節,稍有差錯或意外,都可能喪命。因此,返回艙表面的燒焦痕跡也見證了中國航天員的堅毅、勇氣與無私奉獻的精神。
科學館展廳還展出了部分航天員的太空生活用品,包括航天食品和尿處理子系統。李為君介紹,由於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所處的環境特殊,故其食品亦會結合航天人員在天空的口味、消化吸收功能以及特殊進食方式研製,「航天食品的重量很輕、體積很小,但熱量密度很高,為了方便航天員在太空失重條件下進食、防止食物在飛船艙內四處漂浮,會把航天食品加工成一口大小,並且沒有湯汁。」至於尿處理子系統,李為君介紹,這是太空站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是從尿液中提取水分,實現水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尿處理技術是國際公認的難題,也是中國太空站建造的關鍵技術之一。他解釋,每天飲水1,500毫升至2,000毫升是維持人體正常身體指標的基本要求,而一公斤的水從地面到太空站的運輸成本需數十萬元,成本極高,而天宮太空站依靠此系統,將收集到的航天員尿液進行初步淨化,再經水處理系統深度淨化處理,實現了站內水資源的循環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