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地產壟斷 香港才有運行

翊君/時事評論員

近期香港社會其中一個熱門話題,就是某地產商減價。一個貌似樓價從高位回落並呈下跌趨勢的情況,同時又伴隨著經濟不景氣的陰霾,這樣的情況可能不少人似曾相識。
時間回到1997至1998年,當時香港樓價經歷六至七年的上升勢頭,令不少香港人望樓輕嘆。為解決港人特別是基層的住屋問題,時任特首董建華推出「八萬五」房屋政策,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政府增加公營房屋和資助房屋的供應,通過增加供應減輕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壓抑樓價同時又可以長遠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然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經濟出現大蕭條,樓價下跌令不少「上車」一族淪為負資產一族,更因為經濟不景導致失業潮,斷供破產個案不斷上升,在這個艱難時間,不少人就將問題歸咎於「八萬五」政策,最終迫使政府放棄計劃。
自此,長遠房屋問題成為每屆特區政府說會做但最終交給下一屆政府去處理的燙手山芋。過去十多年基層住屋問題突出,市民便歸咎政府辦事不力,偏偏政府出手解決問題時,便會出現經濟不景、政府干預市場等情況。尤其是經濟形勢有所變化,便批評政府公營房屋拖累經濟,順勢推動社會矛盾爆發。為平息民怨政府只能一次又一次讓步,取消公營房屋及資助房屋計劃、暫停土地供應等,導致樓價繼續高企。
說到底,這樣的社會矛盾就是因為香港的地產業與居民資產高度掛勾,房價跌就直接令有樓一族的資產值降低。而在這個社會實況的背後,就是一批地產發展商多年來壟斷了香港住房市場,為保障自身利益在背後興風作浪,營造出「樓價跌就是經濟不景氣」的假象,產生出來的民怨轉移至政府施政不力身上。
最近打折樓盤這一著,顯然是再一次維護他們利益的傾銷。給予蠅頭小利營造飢餓營銷氣氛,令大眾不知不覺成為高樓價的「擁護者」。
財團通過房屋綁架了香港的經濟和居民收入,導致民不聊生。偏偏他們又能轉移視線,將樓價高企的民生困頓說成是政府施政失當所導致,卻沒想過香港房屋供不應求就是因為財團壓制供應來謀取暴利。在地產霸權之下,香港房屋供應不足,置業難,仿如無限輪迴,全因地產商的壟斷和剝削。因此,特區政府需要的就是無比勇氣,覓地建屋再建屋,打破住屋供不應求之局,香港才有運行。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