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交差式思維「搶」到人才才怪

翊君/時事評論員

廣東話有一句俗語:「講就無敵,做就無能為力」,還記得去年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會「搶人才」。但似乎看起來,實際成果與預期有相當落差,與同樣搶人才的周邊地區比較,完全是不合格。

幾天前,特首李家超高興地表示,自半年前推出高才通等各項人才輸入計劃,截至五月底接獲8.4萬份申請,當中批出4.9萬宗簽證,數目超出原定每年吸引3.5萬人來港的目標。然而,這樣的表面數字,卻未有反映這個計劃存在的缺陷,有點交了功課交了差之感。

特區政府口中的「搶」,就是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吸引高質素人才來港。現時問題在於,「搶」的舉動做了,與部分人才也接觸了,但很多人才都不願意來香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搶」人才不只香港一個政府在「搶」,周邊地區和城市也積極去搶。例如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早於2010年已推出引進高技術人才的項目。納入「孔雀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享受160萬至30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補貼,並享受居留和出入境、落戶、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各種福利。至於香港長年的競爭對手新加坡,今年實施新簽證計劃,吸引頂尖人才,月入需達3萬坡元部份人可豁免重新申請簽證,並允許其家屬居住和就業。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現今各地區各城市都在鬥搶人才,比的就是城市發展前途以及享用有福利優惠待遇。而香港一眾高官們最不可思議的,就是似乎不太了解香港搶人才政策所缺乏的,就是吸引力。就這方面曾有立法會議員苦口婆心向相關特區官員勸告,提供巨額資金的保證、豐厚的住宿補貼、自主權的保障和其他配套服務,吸引內地及海外人才來港。但我們的官員是怎樣回應呢?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就此回應,指出香港在不同領域上都需要大量人才,香港固有的優勢及機遇具有吸引力,政府不打算為所有來港人才提供財政誘因及住宿津貼。更指出香港最重要的工作是「說好香港故事」,主動出擊,讓外間人才明白香港優勢。

看到局長大人的「妙答」,難怪香港「搶」人才困難重重。

另一方面,當特區政府強調人才的「量」時,有沒有了解過當中的「質」呢?例如現時「搶」人才系列當中,接受來自內地最頂尖院校畢業生申請來港。但在實際運作上,不少申請成功者並沒有專注在香港發展,不少人是在香港「掛」上個工作身份(當中不少掛職於保險公司當中介),對他們而言,計劃只是多了一個移居香港的選擇,但未必選擇放棄內地的事業和生活。

「搶」人才講求質和量,以為「說好香港故事」便能吸引人才,又以為申請數目夠多就達標,特區政府高官交差式思維和作風,境外人才對香港未來有信心才怪。。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