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眾精神健康 政府豈能後知後覺

翊君/時事評論員


繼上周五有兩名市民無辜被一名精神病患者刺死後,昨日深水埗又發生巴基斯坦裔女子焗死三名年幼女兒的倫常慘劇。接連發生慘劇,令社會再度關注精神病患的處境及大眾的情緒病問題。

在四日內發生兩宗駭人謀殺案後,社會彌漫著不安的氣氛,醫管局已設立24小時專線提供情緒支援。

香港是全球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然而在社會保障特別是公營醫療方面顯而達不到世界最高的水平。對於精神病患者的支援,多年來被批評有所不足。例如,現時對病情較嚴重精神病患者,主要是以住院觀察以及長期覆診觀察。然而,香港公營醫院的床位有限,長年處於緊張狀態,因此除了一些最有急切需要的患者外,基本上病情較嚴重的精神病患者也是讓他們回家並要求他們按時覆診。缺乏住院的機會,患者可能在未完全康復的情況下在社會生活,對患者而言並非一個理想的情況。

另一方面,病情較輕或精神病新症患者,在公營醫療上得到的支援也有所不足。鑑於資源所限,通常被評估為「穩定」的病人新症,輪候時間平均需時30至40個星期,覆診時間更可能長達一年。然而,有專家指出,即使精神病患者病情較輕,但仍有需要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期間若出現病情惡化便需要其他治療方式,因此覆診輪候時間太多,對患者的康復而言並不理想。

除了精神病患者的現況及支援不足值得大家關注外,香港市民大眾的精神健康近日也成為討論焦點。

多年來,在不同的調查當中均顯示香港人面對的生活壓力甚大,以工作壓力為例,外國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 Poll)早前發表《2022年全球工作場所調查報告》,報告中研究全球各區域的工作壓力指數,當中以香港的員工工作壓力指數為最高,有53%的民眾感到有壓力。另以住屋問題為例,根據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早前公布「國際房價負擔能力(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報告」,香港連續13年居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市民要不吃不喝23年才能置業。單從以上兩個生活指標便可知道,香港人的生活壓力真的很大。

有專家指出,由於生活壓力大,不少香港人曾出現焦慮、抑鬱等精神健康問題。若得不到及時的支援,精神健康大有機會出現惡化跡象。同時,鑑於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有所誤解,在標籤化情況下很多人不選擇尋求輔導,錯過了早期及時治療的黃金時間,最終「從小毛病變成大問題」。

就是因為香港社會對大眾的精神健康有所忽視及莫視,令這個問題猶如潛伏於社會當中。可惜的是,無論是特區政府,抑或社工界,都是按本事辦事,少做少錯,往往在出了大事之後才臨急抱佛腳作補救。像深水埗倫常慘劇的家庭,本來社署有所跟進,但去年年底該檔案已結束,轉交至非政府機構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跟進。需知道這類需要支援的家庭,相關協助和跟進工作是長時間的,從而建立互信,實不太適宜轉交至其他機構。另一方面,在精神病患者刺死途人事件當中,該疑兇雖有定時到醫院覆診,但兩次覆診時間相距三個月,有專家指出當局事發前已很努力跟進相關病患者的個案,無奈本港精神健康服務不足,令患者輪候覆診無法縮短。

雖說兩宗悲劇是個別事件,但所反映出的就是政府部門以至社福及醫療系統的缺失,是一個長期被忽視及根深柢固的問題。因此,在公共醫療系統當中,特區政府是否應該加大對大眾精神健康的支援呢?這並非單單針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也涉及政府對大眾市民在精神健康上的支援。須知道大眾精神健康,對整個社會而言甚為重要,政府又豈能得過且過、後知後覺呢?

盧寵茂局長,請發揮你的果敢,大膽放手做事吧!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