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土豆暴露台島政治幼稚


大家日常吃的薯仔,在大陸叫作土豆,台灣叫作馬鈴薯,在香港來說,不管怎麼稱呼,都明白這種植物食品是甚麼,沒什麼可爭議的。偏偏,一個薯仔,在台灣卻成為了政治爭論的議題,真的有這個必要嗎?

話說,日前台灣的「教育部長」潘文忠被「立委」質詢,潘文忠驚訝表示有中學生物科課本提及「土豆等於馬鈴薯」,他質疑用上「土豆」這大陸地區慣用詞語的課本,怎可能通過審查。隨著事件愈鬧愈大,有關出版商發出聲明致歉,並表示內容是參考「教育部」辭典和「農委會」網站,並承諾將再修訂送審。

有說台灣過去三十年沒什麼太大的進步和發展,主要原因就是政治環境令島內所有事件都變得「政治化」。小小一個詞語,卻在島內引起這樣的大風波。更可笑的是,出版商是根據「教育部」辭典和「農委會」網站的內容而編寫教材,關於植物和食品這兩個來源應該是最權威了吧!參考了權威來源,以為有根有據,結果還是不敵「政治」。

兩岸同文同種,在中華文化圈當中,不同地域也許在文字表達會略有不同,例如北方地區說的包子,便未必和南方的包子完全一樣;大陸說的媳婦,和香港這邊理解也不太一樣。然而,我們知道地域文化總有差異,但也不會上綱上線說自己是玄門正宗,其他人則是旁口左道,這也是中國人包容的一種表現。

更令人覺得諷刺的是,內地近年潮流文化及互聯網文化對整個華文文化圈有相當的影響力,台灣本土特別是年輕人也慣用對岸的「潮語」,例如誇獎他人的用語yyds(永遠的神),台島年輕人也慣用此詞。

兩岸同胞本來就是同文同種一家人,如今連年輕一代都接受對岸文化時,偏偏台島內仍有一批頑固派拿「文化差異」上綱上線,撈政治資本,可笑至極。怪不得台島的政治人物,總是予人幼稚及低水平的感覺。如果連「土豆」都容不下, 請台島這些頑固派今後也別說中文,因為中文也是中國的。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